無人集群協同作戰大幕開啟
當前,世界主要軍事強國均在大力推動無人裝備發展運用,加速提升無人裝備在聯合作戰裝備體系中的比重,使一線參戰人員逐漸從“前端”執行者變為“后臺”操縱者或交戰規則制定者,開啟了無人集群協同作戰的序幕。
傳統西方發達國家在無人裝備協同能力建設發展方面具有突出優勢,目前逐漸形成了戰略引領、概念牽引和需求導向的建設體系。
注重組織與體系建設。美軍信奉“技術制勝”的戰爭制勝機理,推行“抵消戰略”,在智能無人裝備自主性、集群化能力建設領域已建立起由國防部辦公廳、戰略能力辦公室統籌,國防科學委員會和DARPA等機構指導、各軍種研究實驗室為骨干的規劃、計劃、實施體系,以期達成智能無人裝備的“非對稱”作戰優勢。
強化新質作戰概念牽引。在“跨域協同”理念指導下,美軍目前提出了“作戰云”“網絡中心戰”“蜂群”等作戰概念,融入或采用了無人集群協同的思想,采用分布式作戰管理、拒止環境中的協同作戰、自適應殺傷等,形成了相互融合、促進的頂層概念牽引,支撐建立起智能無人集群協同作戰概念創新體系。
緊扣現實威脅協同需求。美軍針對體系破擊戰,提出了分布式作戰概念,通過“分布”將能力分解,以任務完成率為目標,根據作戰態勢,基于基本作戰單元 “自協同”組成自適應的殺傷網,使自身作戰體系具有高度的實時彈性能力,以弱化體系節點對作戰效能和作戰任務的影響。
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,無人裝備的操縱模式逐漸從完全的“人為控制”向半自主、自主控制方向演變。作戰方式也從有人/無人的“主從協同”“分組協同”向集群化的“自主協同”方向發展。
作戰方式的變化不可避免地影響到軍隊的編制體制、兵力結構,進而改變作戰模式和戰役戰術。智能無人裝備的大量列裝,無人集群協同方式的出現,將如同航空母艦、飛機出現時那樣,逐漸從作戰樣式開始,改變未來戰爭空間和戰場面貌。
兵力彈性編組。當前,無人裝備主要作為有人作戰力量的輔助來編組,但未來無人作戰力量集群協同作戰,兵力結構和裝備體系將逐漸實現根據任務和戰場態勢彈性調整,并與主戰裝備以“伴生”模式協同,與同類型無人裝備以“分工”方式合作,與有人作戰力量以“主從”關系共存。
混合指揮主導。未來,戰略戰役與戰術層級之間的界限將日趨模糊,戰略性的戰術行動將成為作戰重點,作戰數據爆炸式增長,作戰節奏空前加快,基于人工智能輔助決策的無人集群協同指揮新模式——混合指揮模式將成為主流。
重塑勝戰機理。在智能無人裝備大量列裝、集群化使用的未來,基于兵力的殺傷力對比方式將被淘汰,快速、精準、跨越式殺傷將把戰爭的勝戰機理由“大吃小”“快吃慢”改寫為“小、準、快吃大、散、慢”。
(注:圖文來源網絡,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)